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如果不能對應到以人為本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則一切數字都只會是幻象,沒有被追逐的意義

經濟表現的良窳經常不是由經濟成長率或幸福指數所能真切呈現的。經濟學開宗明義指出,經濟問題源於有限資源如何妥善運用,以盡量滿足人們無窮的欲望。在台灣,我們關心出口、投資、經濟成長,卻很少問這些經濟活動或指標是否真的提升或反映了我們的滿足程度或福祉!
日昨,新竹一保母在家私設托嬰中心,同時收托十四名嬰兒,若非發生嬰兒猝死事件,這麼誇張的事還難曝光。稍早是新店的安老院有六名老人葬身火災,更早前是高雄水災時,安老院的老人竟漂在水中,經查都是人力配置嚴重不足。這些新聞具體反映出兩個事實。
首先,我們的經濟成長成果並未展現在人們福祉的提高上。攸關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內需服務業,其軟硬體之不足與落後,非但使得年輕人不敢生,更不敢老,生命時時處於進退維谷、臨淵履薄的狀態,這應不是我們樂見的經濟成長結果。
其次,我們的資源配置顯然有問題。....[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