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李筱峰-清日戰爭

一八九四年清國與日本的甲午戰爭,如果硬要叫做「中日戰爭」,固然不能說不對,但總沒有比用「清日戰爭」來得貼切。一八九五年清國與日本簽訂的馬關 條約,一開頭的文字就是「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為訂定和約,俾兩國及其臣民重修平和…」,而代表清國簽字的李鴻章,則是以這麼長的名 號出現—「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有興趣去日本下關當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字的春帆樓 看看,掛的牌子是「日清講和紀念館」,而不是「中日講和紀念館」。
所以稱「清日戰爭」絕對比「中日戰爭」更符史實。「中國」一詞在當時還很 模糊懵懂。請看一九○七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所存的一本畢業紀念題名簿,六十二名清國留學生所填的國名不一:寫「支那」有十八人、「清國」 十二人、「中國」(或「中華」)只有七人,不知如何寫的有二十五人。寫「中國」(或「中華」)竟然最少。留學生況且如此,更遑論目不識丁的芸芸大眾。可見 清國人民大部分都還未自認為中國人,馬政府卻硬要我們稱「中日戰爭」,不可稱「清日戰爭」。馬政府的教育官員,為了迎合馬的「一個中國」、「終極統一」的 意識形態,而不顧史實,還自認為史觀正確,可笑,可憐,又可惡!....<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