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劉進興-一百年前的「民主」

一,反抗精神 
台灣義軍英戰鬥,在樹林、土城、三峽、大溪、新竹、苗栗、八卦山、虎尾、斗六、嘉義、麻豆,從北到南,重創入侵的近衛軍團,洗雪了台灣民主國高層不戰而逃的恥辱。1895年乙未之役,在台灣史上留下光榮的一頁,也將台灣意識全島性地整合起來,成為日治時代民主運動的基礎。 
二,民主啓蒙 
即使當時的民主概念還很粗糙,甚至有點可笑,但在那君主專制的時代,「台灣民主國」仍然是創新的突破。日治時代,台灣人的武裝反抗運動持續了二十年,之後轉為文化運動,要求廢除六三法總督獨裁體制,要求設置議會,發動社會運動。1935年開始了州、市、街、庄議員的選舉以及地方自治。二次戰後,在戒嚴體制下只有地方選舉。但八○年代打破了戒嚴,九○年代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2000年政黨輪替。回顧民主的歷程,得來不易,台灣民主國也有啓蒙之功。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對外面臨新的強權入侵,對內民主運動仍未成功,「民王」思想隨時可能復辟。如何重建反抗精神,開始新的民主啓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