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曹長青:五四運動是文革的前奏

這個事件成為五四運動的起點和標誌,也最代表五四的傾向和性質: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以崇高正義的名義、以國家/集體利益的名義,不惜用暴力剝奪個體權利。這種思維方法和暴力傾向跟後來文革的「打砸搶」有驚人的相似性。
史料證實,「火燒趙家樓」不是一時激憤,而是預謀的。學生們事先準備了火柴、汽油,查到了相關官員的住宅地址,甚至找到官員照片,准備毆打,甚至暗殺。
當時也有人試圖阻止放火,提出大火蔓延燒毀周圍民宅(11家被燒)問題,但那個五四干將、首先放火的匡互生卻反問到:「誰讓他們與漢奸為鄰?」如此惡棍邏輯居然佔了上風,主導了運動。
火 燒趙家樓不是偶然行為。五四時代的翻譯家梁實秋回憶說,當時他是清華學生,也參加遊行示威,當學生在街上演講時,有三兩輛汽車因不得通過而按了喇叭,憤怒 的學生竟然把汽車給砸了。當時梁實秋也覺得這樣砸汽車不太好,但他說,「後來細想也許不冤枉,因為至少那個時候坐汽車而不該挨打的人究竟為數不多。」 (梁後來對此有反省)。
不 僅毀掉私有財產,在那種氣氛下,連人身安全也難以保障。例如梁實秋還回憶說,他跟當時北洋政府的外交官章宗祥的兒子在清華同一個寢室。....[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