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統治者提出異議與批評,是日治時期臺灣知識份抵抗日本殖民運動過程中所建立的傳統,1945年戰後,臺灣知識份子延續了這種批判精神,尤其新聞輿
論界,更接續了戰前評論時事、關心國族問題的知識份子使命感,而興起一股辦報熱潮。二二八事件爆發前,日治時期有媒體經驗的臺灣新聞界菁英,紛紛投注熱
誠,都想在言論上對百廢待舉的臺灣建設與未來前途,甚或長官公署施政,貢獻知識份子的言責。
豈料,一場劇變,使得包括醫生、司法官、報業、教授等一批養成於日治時代的臺灣知識菁英,歷經變動年代的浩劫,雖渴望在戰後有所作為,卻在1947
年二二八事件中,或犧牲生命、或逃亡,或淪為階下囚,很多人從此噤聲,黯然退出言論出版界,也失去文學╱文化傳播權力,使得臺灣本土論述因此弱化,成為無
聲的一代。....[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