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稻埕〉前導海報(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這
樣的編造敘事,在各種文娛創作裡面並不少見,甚至自古以來皆然。就像是近松門左衛門的「國性爺合戰」,成為文樂中經典的戲碼,從18世紀初至今演出不輟,
其內容就史實而言是標準的張飛打岳飛、馮京當馬涼,可卻也沒人真的以為吳三桂是跟鄭成功合作抗清的大忠臣,而國姓爺成功驅逐韃虜光復大明則更是另一個平行
宇宙裡面的事件,就像那一年從未追到的女孩。
仔
細一想,許多有識之士對於「大稻埕」違背史實所表達的違和,其實多半是因為深深感到台灣歷史未曾被大多數人清楚認識,而擔心有限的瞭解又將被這樣的虛構文
本稀釋。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對於日本時代下的政治事件、社會生活乃至於文化地景,未必比隔海陸地上的朝代更迭來得清楚。也因此,教育部的「微調」歷史課
綱,就令人益加感到不安。在記憶日趨可疑的島國,歷史成為一種焦慮症的來源。....[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