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擔任大學指考的監試工作,望著台下一排排的考生,心想這群青年的未來將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抑或是深受家庭背景的左右?因為日前一份統計呈現,排名較後段的私立學校,其中低收入學生之比率,是前段國立學校的二十倍,顯見家庭背景對大學入學結果產生關鍵影響。
無奈的是,在我國以全民及社會資源支撐的高等教育體系,原本應以促進階級流動為初衷,如今卻不僅在入學時複製家庭背景,更在後續四年強化與深化社會階級,並進而影響畢業後的就業機會。「貧窮世襲」真難以脫身?
舉其要者:因家庭經濟、學習資源、父母關照較有限而不易錄取國立大學的青年,反而要承擔更高額的私校學費,打工兼差的奔波成為大學生活的常景,畢業之際往往更已是數十萬的學貸上身。
雪上加霜的是,過去排名較後段的大學生,若有幸遇到志在促進學生代間階級流動的老師,在老師無私的付出與熱忱下,父母擺攤為生或單親家庭的青年考取公職或國立研究所並非不可能。但近年來不分公、私立大學幾乎一致身陷力拚研究績效的漩渦,良師已面臨自身難保的苦境。....<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