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在2012年對中國與台灣作了天壤之別的定位。年初春節之際,該雜誌新闢「中國」欄,將中國從「亞洲」欄獨立出來,意味著從這期起每期
都會有文章報導中國,這是「經濟學人」自1942年單獨把美國作重點報導後,首次以單一國家為專欄,不僅凸顯中國對全球政經的影響力,而且是值得讀者持續
的關注。而The Economist在2012年對台灣的觀點是出現一位笨蛋的馬總統Ma the
bumbler,兩相對比,身為台灣國民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1970年代初期我訂美國的Time,在1972尼克森「水門事件」發生後,我
又加訂英國的The Economist,但從1990年代末期,若只看一本周刊,我選The
Economist,因為它提供更多元、更深入的思考。而每次出國我的隨身行李也必有The
Economist(早年從台灣飛出國際線的經濟艙都還提供The
Economist,近年來只有商務艙還提供,但幾乎每個機場的書報攤都買的到這本雜誌)。
90年代我在「自立晚報」編旅遊專刊版(每周3的「海天遊蹤」),曾譯登一篇有趣的文章。大意是,....<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