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物價上漲導致人民的實質所得降低,自然消費就會疲軟,這是隨便路邊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這位經濟學家的「沒料到」,正突顯了他過往的學院人生和現在的官場人生和民眾有多脫節。
學院和社會脫節
一直被詬病,學者對於社會提出的建言,也往往因為被認為是不可行的「書生之見」,而無法獲得廣泛的認同。又或者說,學者之見往往只見於少數人閱讀的學術期
刊,影響力相當有限。偶而集結對於公眾議題發出聲音,卻有往往不是被特定媒體操弄為政治喊話,要不然就是言論一下又因為沒什麼特別而被淹沒在口水海中。甚
且,無論是慘遭操弄或者無疾而終,所述言論對於社會而言,大多不痛不癢。清議淪落如此,當然令人浩嘆。
前
一段時間,先是讀了不少司馬遼太郎的作品,然後又因為對於他的反戰立場的確認,而陸續讀了名建築師安藤忠雄和動畫大師宮崎駿的自傳。司馬在歷史小說中追尋
日本的原型、安藤視建築為「讓人們齊聚一堂,可以相互對話的場所」,而宮崎駿則隨時困擾於自己對戰爭的矛盾感,與對當代日本的批判。讀他們的作品,總是吸
引著我思考對於「過去」與「未來」的種種想像。很多人都以為他們是學院裡的大學者,但檢視其學思背景,發現他們都沒有博士學位,其中安藤忠雄連大學都沒讀
過。但這些人對於日本的影響,應該遠超過學校裡的知識份子吧?....<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