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今年的《大尾鱸鰻》,票房超過4億,成為僅次於《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上集的史上第三賣座台片,更不乏評論重批髒話連篇、毫無內涵、低俗下流、消費本土、作踐台灣話云云,如此痛責的力道,在其批評標的電影台詞語言之外,本身也形成了一種語言奇觀。
從
「台語片」的脈絡來看,老台語片得不到當年政府推動「國語」的政策資源,甚至遭到電檢制度等間接抵制,如今則是在已形成單一強勢語言的社會環境裡,新世代
台片如果台語講得太多、太土、太俗、而且又太賣座的話,就會被說是很「台」、地方色彩太濃、走不出去啊…
有志之士就會大聲疾呼,格局開闊一點、不要獨沽一味、不要賣弄鄉土、別複製台客風情啊…
彷彿半個世紀前台語片風潮一夕崩落,已經預告了新一代台語片的侷促命運似的。
有
評論指《大尾鱸鰻》針對中南部觀眾喜好,受限於地方口味,無法出口、無法擴大市場,然而此片在台北票房也破了億,不知道為什麼中南部觀眾前來共襄盛舉,就
要投以異樣眼光,甚至出現只拍這種片,永遠就不會出現《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怪異評語。照此邏輯回到幾年前,大概也可以說,只拍《海角七號》,永遠不會
有《色‧戒》吧!....<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