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超克藍綠-談《民報》的創辦 ( by 佛國喬 )

辦媒體的動機或許可分為下列幾個吧:一、一群不滿現狀的知識份子為了傳達自己的政治理念及意識型態而辦,二、在特定政商架構下,為護衛特定政黨或政黨內特定派系而辦,三、為了廣告與賣報獲利而辦,因此必需討好最大可能的閱聽市場,而盡可能聳動與膚淺(連結)。 台灣的「好」媒體,一向是起動於第一類動機,從1920年《台灣青年》創刊以來,台灣一直有知識份子辦媒體的傳統,他們抵抗過日殖、蔣殖,也推動了民主主 義與民族主義的在島上的發展,如《民報》、《自由中國》、《自由時代》、《美麗島》…,這幾乎未曾間斷的香火至1980年代發展至最精彩,那也是寫文章罵 政府最賺錢的年代(風險也高)。很不幸,反而到了21世紀,這香火卻斷了,此時台派的大眾媒體,不論是《新台灣周刊》或是《自由時報》,皆只是第二類及第 三類之成份不一組合罷了,以2012總統大選民進黨黨內初選為例,《自由時報》的挺蘇是理念因素還是民進黨黨內阿哥文化外延?答案應該很明顯吧。我們或許 也可從《民報》的籌辦過程(連結),漸漸知道它會是屬於以上哪一類。
知識份子辦報會在台灣斷了香火,並非是因為這是一個小眾媒體無法存活的年代,剛好相反,媒體專家都表示分眾年代已到來:市場會是走向林立的小眾媒體,而不 是少許的大眾媒體。斷了香火問題的真相是很殘忍的:目前台派知識圈很難撐起一份有商業價值的政論刊物;在過去,只有極少數人有勇氣、有史料、有觀點,他們 的文筆自為市場所需要,但到了今日,網路時代已是人人皆政論家,連1980年代曾叱吒風雲的職業政論家,在今日的眾聲喧嘩中也大多失了色。....<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