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廣受注目的兩個議題,都更拆屋案,以及蔣為文與黃春明訴訟案,有不少主流文化人,對台北市府強拆抗拒都更的「釘子戶」義憤填膺,然而這樣的怒氣,卻也可以傾洩在抗拒「國語」 霸權、力求台語文存續生機的「釘子戶」身上。同樣都是面對公部門政策暴力,這根釘子廣受認同與聲援,那根釘子卻招來譏刺與聲討,可見相較於怪手鏟平民房的赤裸裸暴力的「太超過」,點點滴滴、日積月累的語言暴力是滲透而隱微的。
都
更暴力拆掉了市民住了好幾代的房子,語言暴力則拆掉了人民對代代傳承的在地語言的熟悉與認同。如同都更案的「居住不正義」,上述蔣黃訴訟案中凸顯的「語言
不正義」,是「國語」可以在學校課堂上反覆唸誦書寫,且由教師不斷糾正以達精確;然而台語卻強調「家庭教育」,出了家門連求一個音字對應較為精準的文字書
寫系統都要引來懷疑與輕蔑的眼光,說是「不倫不類」。如果這種「倫」、這種「類」可以成立,那麼都更者聲稱創造城市價值和美化市容景觀等等說詞豈不也堂堂
正正、可歌可泣?
推行「國語」政策推土機,造成台語文環境殘破荒蕪以及台灣主流文化界對台語傳統的輕忽與陌生,也可以從金馬影展執委會邀請專家和影人票選出的「影史百大華語電影」名單看出來。....<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